杜郎口中学之行
发表日期:2007/12/5 10:15:40 来源:本站 作者:无 有1192位读者读过
土桥中心小学 李斌 杜郎口,这个在百度地图上都很难搜索到的地名,如今在中国教育界却刮起了一股“杜郎口风暴”——在并不太宽的通往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的路上,几乎天天络绎不绝地行驶着各色各样的小轿车和大客车,里面载着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参观者、考察者。2005年11月,“山东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召开以后,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来杜郎口的参观学习者就达24000多人,有时候一天就有1000多人!杜郎口,竟类似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一切,均源于这里的“杜郎口中学”。 杜郎口中学有什么? 教育界专家称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 参观学习考察者将其总结为“国际视野,本土行动”! 2007年11月30日这一天,我有幸随参观学习团来到这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因此有了一些亲身所感。 一、 的确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 教室就不同凡响! 课桌分六组集中排列,学生对面而坐;教室的四周全是黑板,没有讲台,使人分不清哪儿是前哪儿是后;墙壁除黑板外,余下的空处,满是师生自作的各式各样的图片、标语文字…… 课堂更是不同凡响! 上课了,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引导便引来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时是小组内讨论,有时是全班人都参与;发言者真是随便,不用举手,不用请示,站起来就说,有时呼啦站起来十好几个,谁的嗓门大,谁就算争取到了发言权;老师在同学间走来走去,时不时地提个问题,出个难题,引来的又是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当有人到黑板上演算或讲解题目时,教室里就更热闹了,站着的,跪在凳子上的,坐到课桌上的,跑到前面蹲着的,坐在地上的,形形色色,花样迭出;进入个人练习环节,四周的黑板便派上了用场,黑板不够用了,一些学生干脆蹲在地上写写画画…… 上午三节课,全校初一至初三年级所有十八个班级全面开放!我起初还不太相信,用最快的速度走马观花似的跑遍了几乎十八个班级,只见今天来的1000多名听课者穿梭在不同的教室之间,和我一样,无不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课堂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朗诵,或讲解;小组展示,不拘一格,个人展示,独具特色,画图、粘贴、勾勒、证明,排列、组合、演示、实验、即兴表演或演讲应有尽有;说学逗唱,摸爬滚打,“十八般武艺”竞相辉映,只要你有潜力,有欲望,无所不能,尽情发挥。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亲眼所见,谁信呢?现在我信了。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是亲耳所闻,谁信呢?现在我信了。 难怪山东省教育厅的一位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后,激动地蹲在地上和学生交流;难怪一位不相识的外地听课教师当场和我交谈起感受:匪夷所思,天壤之别;更难怪当天1000多名听课教师活动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寒风中非得在杜郎口中学很普通的大门前合影留念。我想,大家和我一样,想带走的绝不仅仅是一张照片! 二、的确是“国际视野,本土行动” 下面是我抄录的一份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面对这份杜郎口人花费近十年时间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经验总结,我的感受与众多的学习者是一样的:绝对的“国际视野,本土行动”!不是吗?也只能是这样。 他们的课堂: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的课堂! 他们的学生:都有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都有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都有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在很多学校中,墙上张贴的多是名人名言,而他们的墙上张贴的却是配有每个学生自己照片的心理话——每个学生都是校园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校园的名人! 师生互相尊重,学生互相激励,平等友爱!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 去年10月,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钊率领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学院、聊城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领导专家来杜郎口中学调研。下课铃响过,已经走出教室的马钊,突然被从后面赶上来的一名女生叫住,“老师,我采访您一下好吗?”女孩的这个大胆举动,不仅使马钊一愣,其他的听课者也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后来了解到,女孩名叫刘晓晓,原来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不愿和家长交流,也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只愿意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自从升入初中,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不但性格开朗了,好抢着回答问题了,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由过去的下游到保持在了班内前几名,还特别愿意和别人交流…… 我访问过一名学生。 听课时,我发现初三(5)班一张课桌上贴着一张自制的卡片(几乎每张桌上都有类似的自制卡片),中间是一位中年妇女和一名男生的合影,我猜应该是母子的合影照片,四周用彩笔分别工整地书写着“父母的期望”、“理想的职业”、“我的价值观”、“我的期望”等栏目及相关的内容。我注意到在“我的理想大学”一栏写着这样一行字:只要不在山东,哪怕天涯海角,我也心甘情愿。我有点困惑。课后,见一名男生来到这张课桌,我问:这是你的座位吗?他答:是的。我手指那一行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山东不是有许多好大学吗?他望了望我,有点腼腆,想了想还是说道:山东只是中国的一个省,我要走出山东,感受更大的中国,不是有句话叫“好男儿志在四方” 吗?他的答话虽然还带着比较重的当地口音,但我还是听得懂的,真的让我很是感慨。 我还跟踪听过两节同样的课。 十几个班级,几十节轰轰烈烈的展示课,是不是也像我们有的公开课一样只是临时的花架子?第二节初三(5)班生物课,第三节初三(3)班也是生物课,我决定跟踪听这两节课,探个究竟。 碰巧是同一位老师上课——我们的公开课一般都是一位老师在一个班上经过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不会到两个班上同样的课。可见,他们的课表是真实的; 内容一样,都是展示课型——他们“三三六”模式中第二个“三”的第二个环节,可见,他们的模式是真实的; 三(5)班的课进行的不流畅,很明显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进行完(小组汇报只进行到第三组),老师点评时认为小组的合作没有充分完成好,是因为有的同学不够认真,劝同学们要珍惜课堂时间,切实合作完成学习内容,说到后来,老师的语音竟带了点哭腔,让我怦然心动!三(3)班的课进行的很顺利(六个学习小组都很好展示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老师点评时的动作、表情、语音显示她很高兴,我也不由得跟着感到很高兴。可见,他们的课堂学习过程也是真实的。 还有一个细节。学生小组交流讲课时,老师插问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提倡小孩和老年人多晒太阳,是为什么?能否用今天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两节课上老师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都很好奇。经过老师讲解后,我们都知道了。可见,他们的自主学习模式并不完全是“放羊式”,关键地方,老师还是要问、要讲的。 半天的参观考察,一晃就过去了,我产生的感慨却很多很多。 学习杜郎口中学,学什么?首先应该是学精神。1997年改革之初,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除了拥有基本够用的平房校舍外,内部设施几乎没有一样现代化的东西,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更无从谈起,能称其为电器的只有照明的灯具。师资队伍更是参差不齐,由于位置偏僻,已经很多年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现有的教师年龄老化,学历结构复杂,上课方法陈旧。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上起课来,状如树干,举止单一,话似白开水,枯燥乏味。十年前的杜郎口中学确实是一个濒临绝境的烂摊子(杜郎口当地教管领导语)。试想,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如果校长和老师们没有敢于勇于善于创新的精神,今天的杜郎口中学很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这种精神是第一重要的。 学习杜郎口中学,学什么?其次才是学习他们的教改经验。“三三六”教学模式,他们十年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是正确的、有用的,是科学的,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学习模仿;教室四周的黑板、教室内墙壁情感式的布置等等,都可以学习借鉴。但并非是让全国的学校都变成“杜郎口”。高中、初中、小学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创造性地学。于永正老师谈自己的课时,告戒青年教师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如何学习杜郎口中学,于老师的这句话应该是真理。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拥有更多的“高中的杜郎口”、“初中的杜郎口”、“小学的杜郎口”,甚至于“幼儿园的杜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