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迟开的花朵更加绚丽
发表日期:2012/12/14 8:04:06 来源:本站 作者:刘春华 有1139位读者读过
让迟开的花朵更加绚丽
——浅议如何激发后进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江宁区土桥中心小学 刘春华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学生能达到这一课外阅读总量,后进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就更加令人担忧。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在家无书可读,学校、教师一切唯分数论的现实,决定了后进生在学校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造成了后进生的课外阅读面窄、量少,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现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需要科学知识之光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后进生 家庭环境 个性特点 阅读目标 阅读方法
【正文】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是在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内部后进心理促成的,归结起来,后进生的形成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他们通常表现出思想品德不高、心理健康不全、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等特点。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很多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在《给教师的建议》和《帕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中,有大量的章节记述阅读在育人中的重要性。他认为: “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而对后进生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更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需要科学知识之光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由此可见,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众所周知,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语文素养差距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太少,尤其是后进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更是令人吃惊。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情况可以说就是现在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状况的一个缩影。2011年1月份,笔者以我校低、中、高年级的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了270份调查表,从每天用于读课外书的时间、拥有课外书的数量、读课外书的目的以及家长对孩子读课外书的态度等16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从调查表反馈的情况来看,现状令人担忧。在被调查的270名学生中,有31.5%(85名)的学生家中几乎没有课外图书,有27.4%(74名)的学生平时很少或几乎不看课外图书。进一步分析,在这被调查的270名学生中,有17名后进生,而这17名后进生中的94%(16名)家中没有课外图书,平时也几乎不看课外图书。究其原因,这16名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家长不允许买课外书,在学校老师也不给看;家长的看法也基本一样:课本知识尚且掌握不牢,还鼓励他们看那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那岂不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仔细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生家庭看,家长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大多是初中文化。对课外阅读,尤其是有意识地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的很少,认识不足,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本来成绩就不好,再花时间去看课外图书,更不会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了。再加上有很多孩子的家长外出务工,祖辈的监护更不会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2)、从教师方面看,教师们习惯于把课外阅读推向家庭一边,认为课外阅读是课堂之外的事情,总是责备家长多,自己关注少,或者有关注也是即兴的多,有计划有指导的少;(3)、从学生自身看,许多孩子还是喜欢看书的,但能接触到的课外书籍涉及的面窄、量少;(4)、从学校方面看,图书室虽然藏书很多,但缺乏制度上的督促,使用率很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多管齐下,积极探索,促进后进生的课外阅读。
针对我校后进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围绕如何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年多来,本人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想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打消家长的顾虑。我通过家长会,积极向家长特别是后进生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白,让自己的孩子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能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等等。另外,我与家长积极交流创设良好家庭氛围的方法,(1)、家长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例如:故事、童话、名著等,引导孩子慢慢从阅读图画类的书籍转向文字类的。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做好榜样,多听孩子讲讲对读书的看法,不要逼孩子去读。(2)、在家庭营造一个共同阅读的氛围,建议家庭尽可能设置一个书架,分区分类放置书籍;(3)、家长要巧妙的强迫孩子读书,适当的奖励,把读书与高兴的、愉快的事联系在一起,让孩子觉得读书是快乐的,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4)、父母要多用各种的方式与孩子一起阅读,如互相讨论,辨论等让孩子理解书中的内容,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5)、要尊重孩子,让孩子选择是否与父母一起阅读等。以此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创设后进生课外阅读的家庭氛围,激发他们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认识,推荐适合后进生个性特点的读物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通过在教师会上渗透,让教师明白,后进生的学习越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小学生的个性在生活中表现比较明显,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个性特点,根据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才能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岳飞全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三)、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建构相应的课外阅读目标,渗透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后进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学习基础差,自卑,学习没有耐心,没有成就感。针对后进生的这一特点,我耐心指导,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构相应的课外阅读目标。一年多以来,我通过实践,依据“低起点,严要求,重鼓励,树信心”的原则,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显著。第一步,读正确。这是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是起点也是重点。和语文教学一样,课外阅读毫无疑问也应要求后进生从准确无误地朗读文章开始,教师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展示,及时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第二步,做摘记: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第三步,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这种方法能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第四步,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最常见的一种是写读后感。对于后进生而言,写心得难度较大,感到无从下手。我先让他们仿写,再独立完成,要求逐步提高。另外,针对后进生基础差,自觉性不高,不少孩子的家长在外打工的现状,我与学校退教协合作,积极利用退休教师这一有利资源,组织后进生进行课外阅读,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例如:农村孩子家长的素质决定了要改变他们的观念绝非一早一夕的事;后进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也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但我相信,只要坚定信心,科学指导,把激发后进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将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