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桥中心小学阅读指导课视导反馈
发表日期:2019/4/26 10:45:55 来源:江宁区土桥中心小学 作者:成航 有1006位读者读过
土桥中心小学阅读指导课视导反馈
为了将阅读指导课落实到实处,规范阅读指导课教学,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4月25日中午,土桥中心小学教务处组织了教研组组长以及部分教学骨干对校内阅读指导课进行了视导。活动中,视导组成员分成三组深入课堂听课,遵循“发掘亮点,查找问题,整改提高,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课程落实、开展形式、指导效果、《读书笔记》使用等几个方面,采取“听、看、查、访、问”等方法进行。视导组在认真分析和总结视导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视导意见,具体反馈如下:
一、整体情况
优点:
1、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学校要求认真落实阅读指导课。视导中全校24个班,除特殊原因(语文老师外出 )都能认真组织落实阅读指导课,从和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平时都能保证周四阅读指导课的开展,很少有挪作它用的情况。
2、组织形式多样,读书交流会、方法指导课、群读绘本、经典诵读,各种形式百花齐放。各个年级开展阅读指导也各不相同。低年级语文老师普遍使用多媒体投影绘本,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本次视导中,朱泽群老师注重指导学生读懂图、说完整句子的能力,将阅读和看图说话相结合,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包书培老师采用“故事分享”大会形式,教师适时点播,效果很好。从历次的教务处巡查中来看,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是组织效果最好的,曹永红、夏梦瑶等老师平时能用心陪孩子一起进行绘本阅读,班级气氛活跃,学生读书兴趣高。中、高年级普遍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读书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其中王优老师能用说书的方式给学生讲朱元璋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时娇老师能结合本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谈自己阅读的方法,难能可贵。
3、班级图书角以及《读书笔记》能够正常使用。在视导中发现,各个班级的图书借阅手册上登记的记录齐全,甚至有一些班级纸都已经记录完了,可见平时利用率还是很高的。所有班级《读书笔记》均能较好的使用,老师也能做到及时批阅。
不足:
1、部分班级组织形式单一。结合前面教务处的巡查来看,有部分班级一直都是采取学生自己独立阅读书的方式,教师仅仅是在一旁巡视或者做其它事,甚至有老师在那睡觉,教师并没有参与到学生之中,没有师生共读,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
2、班级图书角利用率不高。在视导中,巡视教师还查看了图书角的图书借阅登记册。部分班级的登记册记录不齐全、借阅登记数量太少,说明学生整体阅读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对学生的读书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很多老师对学生读什么、读多少、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没有一个计划,很多情况下都是让学生随意读,缺乏目标引领。
4、《读书笔记》使用流于形式。视导中发现很多班级的《读书笔记》使用情况堪忧。学生仅仅是往上摘录一些词句,而且很多词句并无摘录的价值,感觉就像是在刻意应付任务。从翻阅的情况来看很少有类似于读后感这样的形式记录。此外,老师对《读书笔记》的批阅也相对较简单,绝大多数老师仅仅是在上面打上一个等第和时间,并未对学生的摘录、反思等做任何的评价。
二、对阅读指导课实施的建议:
(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学阅读的书籍
从各班级的图书角的书目来看,虽然书目不少,但也充斥着一些质量不高的书目。希望教师在选择书目时要遵循如下几点:一是符合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二是题材范围广泛,思想性、科学性较强;三是文字优美,语言规范;四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兴趣。
(二)注重培养阅读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有计划地读。同时,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三)读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1、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
2、教给学生“记”的方法
“作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些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作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四)实施多元评价,呵护阅读童心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绝不能撒手不管,或者只是泛泛说说而已,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元的评价。
1、在赏析交流中评价
可以组织学习开展赏析交流,既能检验阅读效果,又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从赏析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整部作品,赏析作品中的代表人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地表达读书的乐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要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2、在成果展览中评价
通过成果展览的形式展示每个学生阅读的收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读书的热情。可以用墙上的统计表显示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谁会背的古诗多,谁写的读后感多等,让进步看得见,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配乐朗诵的形式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可以举办“我为喜欢的书配上插图”,书写“我喜欢的一句话”等活动,通过图画、书法的形式进行展览,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以“展”代评的形式,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让每一次展览都会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加油站、一个助推器。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朗诵比赛、故事会、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