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等)和评价方式的运用。信息素养就是以“熟练运用常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素养。信息技术课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积极地响应号召,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下边结合我校的实际谈一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的一些看法。
自2000年把计算机课(或称电脑课)更名为信息技术课,课程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的改变是否同样改变了实践中的课程教学呢?应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和地区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普遍不发达、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在实践中(尤其是农村)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很多地方存在“有硬件没软件”、 “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明白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观念转换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考试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不合理:现在像我一样站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工作岗位的教师都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过来,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至于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付。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有的地方学生整个学期上机就是练打字。
在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它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未来公民的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基于上述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现状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过去在小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2)教师素质:
1、专业技能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在职培训,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长期的努力。
2、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IT行业的动态,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设计不良:信息技术课往往是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课与上机课。很多教师在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在上机课上留了作业,辅导一下就行,很少花时间去设计课时、设计内容、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也不能立足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技术、学软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应该说,这是在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成败。下面浅谈几种常用的教学设计:
(1)演示教学激发兴趣:在学习一个软件(如WORD、POWERPOINT)之初,先拿一个可以用此软件制作的作品(如广告、小报等)进行展示,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给学生明确任务,让他们在学完这一软件之后也要作出类似作品(即任务驱动),然后分阶段进行教学,如WORD,可以先教文字录入与编辑处理,让能够实现文字的设计;然后再教他们图片、动画等的使用和编辑,让他们实现图文一体的设计,最后教一些表格设计与使用等等。在三个阶段的教学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设计完整的作品。(当然,阶段的划分及时间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这里只是提供一种设计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事先制作或搜集要展示的作品,同时还要为学生的作品制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网站或网页,或者事先将相关资源下载到教师机上。
(2)探究教学培养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将课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整合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搞了大批的实验,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误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说,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学科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技术的同时,强化与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不论是那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要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都必须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还必须时刻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需求以便及时与学科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灵活性很大,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设计思想的余地,只要信息技术教师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当中来,信息技术课将不在沉寂,而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将会对这门课产生极大的兴趣,未来的信息技术课必将前途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