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我们的课堂
发表日期:2007/12/24 7:40:38 来源:本站 作者:无 有1135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土桥小学 孙柏生 戴立祥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具体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创设宽松氛围,引导合作探究;三、采集生活实例,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四、设计生活习题,提高实践能力。最终目的: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然而教材提供的范例大多是人为编造,不是学生常经历的事儿,所以教学中教师选材内容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互动的机会,锻炼他们在自己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的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折扣”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孙老师昨天去买东西,发现两家超市卖相同的商品,打折的方法却不一样,苏果超市是9折优惠,联华超市8折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在哪家超市购买商品昵?”霎那间,课堂的平静被打破,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当然到打8折的联华超市去买,因为它比9折低;有的说到苏果去,因为它的价格低;还有的说应该看看两家超市的原价在作定论。这时候我抓住机会问学生:“为什么要比原价?原价就是我们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由此引出并教学关于“折扣”的百分数应用题,学生学习起来不乏味,相当感兴趣。
二、创设宽松氛围,引导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上创设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尤其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学校餐厅共有780人就餐,某日停电,厨师去商店购买方便面。商店规定:买一袋1.00元,买40袋装一箱8.8折优惠,买50袋装一箱8.5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既能让每人吃到一袋方便面(不允许多余),又最省钱?”此题有难度且答案又不唯一,学生陷入沉思,我要求学生自己先动脑思考,拿出方案,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得出方法。不一会儿学生得出了几种方法:
(1) 一袋一袋的买:1×780=780元
(2) 买40袋装一箱,再买20袋:1×40×19×0.88+1×20=688.80元
(3) 买50袋装一箱,再买30袋:1×50×15×0.85+1×30=667.50元
比较3种买法,很容易得到最佳方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对于这样的内容具有强烈的解答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赋予数学浓郁的生活气息,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并投入到分分秒秒的学习中去。
三、采集生活实例,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在注重生活化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我们的教学常常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解决常规问题比较熟练,而解答非常规问题的能力较薄弱,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学生仅停留于“学会”而不是“会学”。所以教学时,教师应通过采集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维,培养他们综合、分析、判断、推理……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五年级考试时本班的数学成绩:“优秀24人;良好12人;中等10人;及格2人;不及格2人。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这样的提问给了学生很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好奇。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相互补充,教师一一板书:(1)优秀率是多少?(2)及格率是多少?(3)良好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4)优秀的比良好的多百分之几?…。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说算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下一题:“移动公司作广告宣传,A、正常通话按照标准计算,总话费给予优惠20% B、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0.3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 C、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45元。请问如果孙老师每月打出和接听电话都在100分钟左右,你说他应该选择哪种优惠方式?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看到这个题目都十分好奇,大家都在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最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的题目既紧密联系所学知识,通过各种方案的对比,学生了解到设想的方案越多,选择的范围越大,认识到拥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能节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费用,更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设计生活习题,提高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选择和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①在学习了“步测和目测”后,我让学生运用方法测一测自己家离学校有多远?第二天学生争先恐后地相互汇报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②在学习了“统计表”后,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作一张统计表。第二天我将 他们美仑美奂的作品张贴于墙壁。
③再如学习“比例尺”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请根据所学内容,为学校画一张平面图。这题不仅要学生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还要运用测量的知识和平面几何等等知识。……
长期的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眼光日渐敏锐,他们经常会用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相互考查,甚至来考验教师,而对学习数学则增添了无比的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生活中的数学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